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该植根于国内粮食供应基础之上,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从产、购、储、加、销各环节齐发力,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如何加快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优化粮食供给结构,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如何聚焦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把优质粮食储存好,让优质粮食卖出好价钱?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展开了新的实践和探索。
优粮优储:智慧储粮技术让粮食“常储常新”
一场大雪后,空气湿润,天气严寒。安徽省凤阳县凤林粮贸有限公司的收粮车间,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热闹景象。雪停后,附近的乡亲们纷纷赶来卖粮,各式各样的车辆在粮库门口排起了长队。
“现在卖的优质稻比普通的杂交稻每亩少产200斤左右,但是品质提高了,一亩地就能多卖两三百元。”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程夕兵说,现在农户用手机下载售粮通APP,就可以预约卖粮的时间,非常方便。
在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工作人员正操控无人机飞过中心库的每个库房,监测库房的状态,后台大屏幕上就可显示每个库的实时监控信息以及库里粮食的各项数据。这一技术背后,是安徽省打造的“智慧皖粮”分布式云平台和完整的“省级粮食云—端—网”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也让粮食收储和销售更加安全高效。
随着居民消费的升级,老百姓对粮食的要求从“吃得饱”变为“吃得好”,这也对粮食收储提出了从“广积粮”向“积好粮”转变的要求。四川省是西南地区传统的粮食主产区,然而空气湿度大、多阴雨天气、年平均温度偏高等因素让四川的粮食仓储面临考验。